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环境监测技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以卫星或飞机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遥感监测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的技术方法,在环境监测中的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利用遥感技术监测雾霾、监测汽车尾气、监测沙尘秸秆焚烧等大气污染源,因其监测范围广、监测数据更精确等特点,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成为必然。
2015年12月4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输水25亿立方米,供水覆盖京津冀豫四省市十余个大中城市,受益人口达到3800万人。但与规划一期工程年调水95亿立方米,远期130-140亿立方米目标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汉江及其支流不仅是南水北调中线的主要水源地,也是水电产业最为密集的能源富集区,900多座水电站密布汉江小水电站给当地带来了严重的环保和水患隐忧。
同时,众多水电站协调不力,给中线工程调度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对此,他建议要建立降低南水北调水量风险的保障机制。他说,首先要增强中线工程调度的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建立年可调水量的定期评估机制;其次要建立水源区跨省水规划协调机构,协调各地区的用水规划,在合理发展的同时,保证中线工程有水可调;三要构建中线工程调度的多流域气象预报预警与会商机制;四要建立水源区水库群联合调度机制,优化流域内整体调度过程;最后还要建立消落区监测系统,减少调水过程中伴生的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
近20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好,水土流失呈现逐步减轻趋势,面源污染也呈下降的趋势,但仍需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遥感等新的监测技术,构建保障南水北调安全的水质监控系统。具体做法是本着从丹江口水库流域生态水质监测现状出发,结合国内外生态水质监测的发展方向,既考虑近期,又考虑长远,既要突破条块分割,又要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使方案科学合理而具有创新性的思路,成立丹江口水库流域生态水质监测综合信息管理服务中心。
环境遥感监测是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具有大范围、快速、动态、客观等技术特长,是地面环境监测的有效补充。可推动我国环境监测由点上向面上发展、由静态向动态发展、由平面向立体发展。
《方案》在“基本原则”中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强化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应用,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遥感监测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7月6日到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以下简称“卫星中心”)调研时,高度肯定了环境遥感监测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今后环境遥感监测与应用不仅要成为环境管理的“眼睛”,而且要成为环境决策的“大脑”。
“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42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4〕56号)等文件中,均不同程度要求推进环境专用卫星建设及其应用,提高环境遥感监测能力,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监控手段运用。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健全覆盖所有资源环境要素的监测网络体系”。
结合大气环境监测卫星等建设,新增相应配套工程建设,扩建和完善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建成具有强大云计算、云服务能力的计算机支撑平台以及开放式终端,形成全国环境遥感业务应用支撑能力。加强卫星环境应用系统区域化改造、数据产品深加工和数据推送系统推广。加强对地方环境遥感应用的业务技术指导,积极推进省级环境遥感能力建设和业务应用。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新建一批环境遥感应用基地,新建一批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遥感综合实验场。